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其他 >> 陈风楚韵 >> 浏览文章

淮阳春来早 ——回乡日记

时间:2015年03月25日 信息来源:中国文物报 点击:

淮阳春来早 ——回乡日记

淮阳太昊陵

 

2月17日(腊月29)多云,有雾霾
   记者回到了家乡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淮阳。今年冬天气温偏高,淮阳龙湖居然没有结冰。出门沿湖岸的小路散步,记者发现,远处的湖面朦朦胧胧,弥漫着薄薄白雾,但新开发的楼群清晰可见,遮住了远处的风景;近处,丝丝垂柳已见浅浅的鹅黄,草芽和油菜一片一片绿了湖岸,湖面上野鸭戏水,游鱼偶尔浮出水面,晨光泛在粼粼的碧波里。
  有人曾做过比较:淮阳环城湖——龙湖,是杭州西湖面积的两倍。是的,淮阳县城(老城)四面碧水环绕,状若一个岛屿。淮阳古称宛丘、陈、陈郢、陈州、淮宁等,是西周陈国、楚国晚期、秦末农民政权“张楚”、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三国魏陈国都城所在地。被称为“三皇之首”太昊伏羲的陵庙就在县城北1.5公里处。伏羲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其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庙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桑巨变,淮阳龙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人文景观。据文献记载,伏羲曾都于宛丘。那是渔猎时代,原始社会的人们逐水草而居。伏羲带领他的部落,发现这里水草丰美,便建立都城,在此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结网捕鱼,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如今,伏羲画卦台是最吸引游人的景观之一。
    淮阳是一座水上城市,几千年来,水也滋养了这里的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第一本文学教科书的《诗经》,其中《国风》里的《陈风》十篇,就是在这里采集的。《陈风》里有《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枌”“栩”,就是白榆树和柞树,如今枝叶婆娑的榆树和柞树仍是这里的一大风景;《泽陂》写到“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美淑姬,可与晤语”。“蒲”、“荷”就是蒲草和荷花,今天淮阳龙湖每到夏天依然是碧绿青翠中点缀着红色、粉色、白色的荷花。《陈风》中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自然美景中。人类文化史上,第一轮美丽的月亮就出现在《陈风》里。《月出》写一位男子爱上了月下美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爱情和美人,就荡漾在融融的湖光里,成为令人陶醉的文化风景。
  缓步走出湖边小道,记者发现县城的街道上,广告牌五颜六色、喧嚣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街头矗立巨幅房地产广告:一只巨手托起盘子,盘子里是高低错落的楼群,上面写有“不曾拥有,何谈成功!”开发的住宅楼就在湖边。近年这里建了不少楼盘,多因选址湖边而身价倍增。广告牌上那只大手是谁的?如此下去,记者担忧淮阳龙湖不仅无法承载厚重的历史,恐怕昔日的魅力和美丽也可能丧失殆尽。
  2月22日(正月初四)阴,早晨小雨
    湿漉漉的空气里混合着烟花爆竹的气息。下午,记者来到淮阳太昊陵庙。此陵庙位居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位于“三皇”之首,其陵墓号称“天下第一陵”。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每到初春,周围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最多时日均20多万人次。
  在太昊陵景区外,记者发现有几位老人就地燃香,正叩头朝拜。记者问为什么不进去祭拜,其中一位老大娘告诉记者,她们来自安徽农村,离这里100多公里。天不亮就出发,中间倒了两次车,到淮阳车站后,步行8华里到这里。一问门票60元,算了一下账,买了门票就没回家的路费,干脆不进去了——“俺心意到了,‘人祖爷’看着呢!”问为什么不让儿孙带他们来?老大娘告诉记者:“儿子和孙子都在广东打工,没回来过年。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孙女。”她说刚才许了愿——得偏瘫病的老伴能够站起来;儿子打工有工资;全家每年都团圆。
  步入太昊陵庙,景区管理处后面,有几株梅树,红梅已绽放在枝头。记者发现景区内特别干净整洁,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捡起游客扔掉的矿泉水瓶。景点所有提示牌都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服务人员介绍,这几年外国游客多了,其中韩国、日本的游客时常来,服务必须与时俱进。
  统天殿前的月台上,不少游客正在进香,管理人员站在一旁提示:燃香不要超过三炷,注意防火。记者发现,在陵墓前,燃香祭拜的人最多,游客不停地往大香炉里投成把成把的香烛,浓烟滚滚,环卫人员不停地持水枪往香炉里灌水,以减轻烟雾。旁边的几棵古松,早些年就已枯死,如今只剩枝干。记者了解到,鉴于之前的教训,去年以来,太昊陵管理处注意抓服务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把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分工协作,效果明显,一年来,管理处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单位等称号。
  2月23日(正月初五) 阴,早晨有雾
    上午,朋友相聚,闲聊漫谈,话题多当地历史和与此相关的掌故。如此闲聊,仿佛轻松翻阅一本有趣的“历史书”。记者发现,朋友中独特的个性与梦想也是另一种“风景”。
    王少青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基层干部,多少年来,青灯长卷,默默为地方文化工作做贡献。他释文的《诗经·陈风》,传达了《诗经》时代的风韵,把现代汉语的优美发挥到一种新境界: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与韵致、汉语语言特有节奏美、音乐美与形象美,建构《陈风》的文化景观。王少青不是专门的文学研究者,却有人文情怀和审美心境。他告诉记者:今后想在工作之余,把《诗经》里的爱情诗歌全部释文出来。
  李全立,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所长。近年来,他除了田野考古外,还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各种资料,耗时数载,终于写出《周口文物大观》并出版。记者虽生长在豫东,对家乡历史文化所知甚少,读了此书才真正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厚重。
    周建山,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前年,他主编的《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上溯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堪称珍贵的文博资料。建山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科班出身,留在大城市不成问题。1991年大学毕业后偏偏回到了家乡。谈起这个话题,他说上大学时,一位同学质问:“周口那里有什么历史可‘考古’?”他当时想,周口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陈楚故地,历史上人文荟萃,为何不为人所知呢?“我当以专业回报家乡”。于是,他背起行囊从此在周口扎根,一干就是20多年,始终怀揣梦想,由青年到中年。这期间,田野调查,默默无闻,足迹遍及周口城乡的各个角落,记录数以百万字的资料和研究笔记。辛勤的劳动换来不少成果,他编著百万字的地方通史——《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被当地领导誉为“周口的百科全书”。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批30多年前当地农村的纺车、农具和马灯、电话机等。他告诉记者,这些文物,每一件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故事,以后做一个系列展览,展现鲜活而生动的新中国农村发展史。
    有梦想,才有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挥手和这几位朋友告别,记者心里仍然流淌着温暖。远远地看去,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有一点与众不同:一直追逐梦想,崇尚文化,虽然人过中年,青春仍在!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