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其他 >> 陈风楚韵 >> 浏览文章

我家的石磨盘

时间:2017年03月16日 信息来源:周口市博物馆 点击:
石磨盘是用于加工粮食的工具,它是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贯穿了整个华夏传统农业文明的始终,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华夏传统农业文明体现在器物上就是以石磨盘为代表的一种文化。过去在豫东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两副石磨盘,供本村百姓磨粮磨面使用。我家就有一副石磨盘,尽管它早已被遗忘在某个角落,但它仍会不时地从记忆的深处跳出来,慰藉一下我的思乡愁绪。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石磨盘那可是半截庄子生活的依靠,谁家需要磨粮磨面什么的,都会到我家来。以前,无论城市抑或农村,都没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淳朴的乡情融入在互助的情结里,前来磨面的人家干完活,自然不必为磨盘的主人支付任何报酬,只需为磨盘主人家留下些麸皮之类的“磨底子”就行了。磨盘主人从不会计较“磨底子”的多少,更不会有什么抱怨。那时候,半个庄子的人家都来我家磨粮磨面,这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了。
 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夕,石磨盘被半机械化的打面工具——小钢磨所取代。于是,石磨盘闲置在我家厨房前的一棵老榆树下,成了全家人露天的餐桌。后来,因为农村规划“排”字房的关系,我家从老宅迁出,我家的石磨盘连同两棵碗口粗的老枣树、两棵有些年头的石榴树,全都留给搬迁来的人家了。磨盘的造型在原始社会晚期是鞋底形的或椭圆形的,至少在汉代已经完全形成圆形的规制,这在古人的宇宙观念中是“天圆”的象征。磨盘面上周围间隔装饰的如意云纹,表达了人们祈望上苍保佑民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我是伴随着我家的石磨盘的转动长大的。我熟悉带碍眼(即牲畜眼罩)的驴子奋力拉磨的情景,见过狗舔磨盘圆圈转的滑稽。我学过大人的样子推过磨,就着废弃的石磨盘看过书、干过活、听过故事,在磨盘旁听过长辈邻居们谈论家国之事,听过他们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东家长西家短的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天长日久对这副石磨盘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天意使然,前不久,我家的石磨盘居然神奇地来到了我的身边。市博物馆征集田野石刻和民俗物件,老家旧时的邻居告诉我,我家的石磨盘还在,他知道在何处,我顿时喜出望外,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帮我找到。没过几天,我家的石磨盘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当天晚上,我打着柔和的灯光审视它,发现我家的石磨盘上竟然刻有“大清光绪十年岁次甲申秋月上浣”的年款,由此,我对这副石磨盘更加敬重了。
 在没有将其收入库房之前,我不只一次地端详这副石磨盘,每次看到它,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仿佛浑身充满勇气和力量。这副石磨盘历经沧桑,不知磨走了多少人的蹉跎岁月,不知承载了多少悲欢故事。
我家的石磨盘,它从清末一路碾来,见证了历史变迁,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前夕成为历史的“过客”;它磨走了历史的沧桑,磨走了岁月的峥嵘;它虽然淡出了历史的视线,但它并未在历史中沉睡不醒;它展现了其承载的传统农业文明,延续着它生生不息的生命。
 (原载2017年2月13日《周口晚报》)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