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研究 >> 学术成果 >> 浏览文章

李振翥的陈州之治

时间:2023年08月07日 信息来源:周口市博物馆 点击:

清朝嘉庆七年(1802)岁在壬戌,天下大比。此年京城殿试,于长安门外长安横街的左门(东门)发金榜,太湖县一榜竟然中得三进士,分别为李振翥、王廷元、李长蓁,且南门李氏家族有叔侄辈两人同时登榜,一时被传为佳话。但就三人后来的宦途而言,李振翥走得较稳较远,更胜一筹。

李振翥(1773—1836),字云轩,号缄庵,“兄以五月十三日竹生日生,故又号竹醉。”(李振钧《味灯听叶庐诗草》卷下“挽廉访兄十首”之二,该诗集后简称《诗草》)太湖县晋熙镇花亭湖村姜家岭人。据《李氏廷芳公支谱》记载,李振翥和李长蓁皆属于李兰(字廷芳)子辈李向熏支下;李振祜和李振钧兄弟俩则属于李兰子辈李向元支下,而李振翥比李振祜大4岁、比李振钧大21岁,为他们的族堂兄。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杨照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上发表的《清代状元李振钧诗作的“实录”特征》一文所述,李振钧的作品常用组诗的形式来表现人或事,他所创作的组诗常常具有首尾完整、内容连贯的特点,往往能将具体事物的大部分特征或具体人物的整个人生历程包含在组诗中,使得组诗具有“诗传”的意味。李振钧与李振翥之间相互赠答诗遗留近三十首,《挽廉访兄十首》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很好地记录了李振翥的历宦和功绩。

李振翥、李振钧二人年龄虽相差悬殊,但关系极为亲密,兄弟情深。李振翥对李振钧的桀骜性情也相当了解。《诗草》下卷“余园诗存”《伤马》一诗所载“马为竹醉兄所赠,而兄又得之于方来青宫保者也。”李振钧爱马成癖,李振翥便将时任河南巡抚的方受畴(?—1822,字次耘,号来青,桐城人,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一年任河南巡抚,历宦至太子少保)赠给他的马转赠给李振钧。李振翥也曾赋诗真诚规劝李振钧:“貌肥谁信诗能瘦?语直偏冷性最真。好把精明深敛抑,从来爽秋不如春。”道光六年(1826)八月,李振翥回籍丁父忧,他们曾携手前往当涂游历。道光十五年(1835),李振钧生母顾氏殁世,回太湖丁母忧。次年秋冬之际,李振翥已转任广东盐运使,还特地邀请居丧期间的李振钧前往广东游历。当年李振翥调任山东按察使时去世,李振钧一连写下《挽廉访兄十首》,痛失知己,言词悲切。可见他们之间是情谊至深的族中挚友。

李振翥于嘉庆六年(1801)拔贡,江南乡试中第九十九名举人,嘉庆七年(1802)壬戌会试中第二百一十三名进士,殿试第二甲第二十九名(《李氏廷芳公支谱》载为第七名,或有误)。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充武英殿,提调国史馆纂修。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恩科乡试,李振翥以遴选考试得第一等,授浙江副考官,京察一等一名,简放河南陈州知府。嘉庆十八年(1813)河南乡试内监试,嘉庆二十一年(1816)河南乡试内提调。睢(河南睢县)工告竣,赏戴花翎,署(代理)河南南(阳)汝(宁)光(州)道,升任直隶天津河间等处兵备道,历署通水道、清河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升广东盐运使,署广东按察使,转陕西按察使,调山东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

道光四年(1824),李振翥回籍丁父忧,在守丧期间,倡建义仓,捐修桥路,立敦善堂,施龙山义渡,如同其父,善举不断。工书法,为时人所称道。李振翥卒于清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初九,享年63岁。

这里有必要宕开一笔,说说李振翥的父亲李清。李清(1740—1824),字盛廷,号玉峰,为李声希的长子。据道光《太湖县志》“人物志三·义行”载,在乾隆甲戌(1754)、庚辰(1760)、乙酉(1765)这三年,太湖闹饥荒,李清泛舟到江西买米赈济族邻,而且“设北关济渡,置家祀田,修治桥路,不惜重资。生平扶危济困,排难解纷,不可枚举。邑人无不德之。”同治《太湖县志》又载,“振翥父清,乐善多义举,振翥承其志。”父辈的示范和熏陶,影响了李振翥的一生。

据纂修于道光六年(1826)的《淮宁县志》载,李振翥在陈州任上曾撰《重修弦歌书院碑》云“余辛未下车”,即嘉庆十六年(1811)到任,在《重修文庙碑》又云“余守是邦之六年”。据许隽超著、201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刘大观年谱考略》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刘大观南下游武昌,路过陈州,李振翥招饮。再据齐玉珍主编、2005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太昊陵庙》第76页记载,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派钦差太常寺笔帖式世禄来陈州祭祀伏羲帝,陪祭的有兵备道谢学崇,还有陈州营都司苻光奎、淮宁知县刘广澍等人,作为知府李振翥也位列其中。由此得知,直到嘉庆二十四年李振翥仍在陈州任上,前后至少有八年之久。

陈州,即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东临安徽阜阳市和亳州市。史称宛丘,亦曰陈,锡名淮宁。早在西周时期封陈国,战国晚期楚迁都于陈,秦设陈郡,西汉时置淮阳国,陈县为其属县,东汉初延置淮阳国,后改为陈国。三国魏封曹植于陈,南北朝北周时改为陈州,直到宋宣和元年(1119)改称淮宁府,属京西北路。明朝时,置陈州,属开封府管辖,领商水、西华、项城三县,并置陈州卫以守之,州治设在宛丘。弘治十一年(1498)增沈丘县,陈州辖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县。清代因之,顺治十六年(1659年)陈州卫裁并归附陈州。雍正二年(1724)八月,升陈州为直隶州,属河南布政使司,仍领四县。雍正十二年(1734)八月,升为陈州府,置淮宁县为附郭,划开封府太康、扶沟2县归之,领淮宁、太康、扶沟、商水、西华、项城、沈丘7县,府治在淮宁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到清末未变。民国二年(1913),裁府置县,陈州府就此被撤销,改淮宁县为淮阳县,县署仍在淮阳。目前周口市下辖川汇和淮阳两个区,一个县级市为项城市,还有扶沟、西华、商水等七县。

周口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都,也是老子故里。在古老的这块土地上,历史遗迹有很多,著名景点有太昊陵庙、鹿邑太清宫、龙湖、弦歌台、画卦台等等。曾诞生很多历史名人,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东汉袁安、袁绍家族,应劭、应瑒家族,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谢玄叔侄及谢灵运家族。还有北宋道学家陈抟、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抗日名将吉鸿昌、文化奇人张伯驹等等。很多历史名人曾在这里做官,如程颢、范仲淹、张方平、晏殊、宋祁、苏辙和苏适父子、张耒等等,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词文赋等名篇。

李振翥一生做官多处,两三年转任一地。任陈州任知府之前皆是京官,首任地方知府竟长达八年,究其一生宦途,唯陈州任期最长。正因如此,他的陈州之治政绩卓然。在道光《淮宁县志》、民国五年《淮阳县志》、同治《太湖县志》、《李氏廷芳公支谱》均有记载。而李振钧的《味灯听叶庐诗草》,则从侧面提供了史料补充。李振翥主要治绩有严禁溜夫讹索客船、治理黄河决口泛滥和平息滑县匪患。任上还重修了画卦台、弦歌书院、文庙、洪福寺、文昌阁等,并亲自撰写碑记,很好地展示了他的施政倾向、事业建树和文学才华。

一、立碑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

2012年10月,周口市民段清海向周口市博物馆捐献一通清代公告碑。据周口市博物馆周建山馆长提供的《清代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考释》一文所述,该碑为青石质,首身一石,通高120厘米,宽40厘米,厚8厘米,两面刻,均为阴文楷书。该碑正面阴刻有《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章程》,碑首竖书“永垂不朽”四个楷书大字,正文共17行,满行49字,全文717字。为在李振翥上任的第二年,即嘉庆十七年(1812)十一月廿六日所立。碑文正面主要内容涉及安徽太湖县监生赵义先等控告窦万仓等讹索客船一案。

明清时期,周家口依靠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汇流的独特优势,发展水运,成为著名的水陆码头。到了康乾盛世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竞相来周口经营,社会经济繁荣,并建立了十大商业会馆,有江南会馆(又称安徽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等。在众多客商中晋商势力最大,在周口建有两座山陕会馆,徽商的实力仅次于晋商。

再据周馆长文中所述,在明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批军国物质需要从江南北运,由于地处黄河下游的大运河淤塞不通,明政府在开辟海上运输的同时,开辟了从江南经周家口至北京的中原水陆联运,江南货物由淮安经大运河一段,沿淮河、沙颍河经周家口,再经贾鲁河北运至朱仙镇,陆运一段,越过黄河,再取道卫河,经道口镇、天津,转运到北京。从此周口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水陆码头,江南的客船频繁往来于周家口。

从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和附刻章程来看,当时陈州府沙颍河水运发达,安徽太湖等地的客船频繁来往于陈州府境内,沙颍河项城鸡心滩、小顶及淮阳方家滩一段,当地溜夫(在船上或者河工中专以查看水溜大小、缓急情况之夫役)中出现了一群所谓的“水霸”,溜夫时常拦坝勒索过往客船,漫天要价,时常引起客商不满。

嘉庆年间,安徽太湖县一名在国子监读书的太学生赵义先等人到陈州府控告窦万仓等讹索客船,时任陈州府知府李振翥审理此案时,责成淮宁、项城二县县令“会同勘讯,妥议章程”,弄清事情原委后,为此专门制定了漕运章程,明确专人管理河道水运秩序,规范溜夫与来往客船之间的价格,要求溜夫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倘有不遵,一经告发,本府亲临查实,定即锁提严究,轻则枷责河干,重则照棍徒扰害例,严行惩办,决不姑宽。”章程的颁行,对维护沙颍河项城鸡心滩、小顶及淮阳方家滩一段的水运秩序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但近六十年后,到了同治年间,类似的不法行为再度发生。该碑背面又增刻《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为淮沈项分县县丞孙茂悟于同治八年(1869)四月十六日所立。碑首横书“告示”两个楷书大字,正文共14行,满行39字,阴刻,全文460字。碑文中提到“于本月初三日,复有江南太湖监生胡茂林呈称禀情,覆例请示,遵规前来,除饬差将碑查验外,合行照章示谕,为此示仰上下溜口夫头及夫役人等知悉。”淮沈项分县孙茂悟县丞整顿该河段的水运秩序,仍旧依照李振翥颁布的章程,再次发布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强调“碑示章程,上下溜夫头胆敢不遵,一经查出,或被告发,定将夫头责革,决不宽贷。勿谓言之不预也,各宜凛遵,特示。”禁碑森然而立,再次遏制了“水霸”的不法行径。

这通《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告示碑》是周口市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关于清代陈州府及淮沈项分县维持水运秩序、约束溜夫行为的告示,并且附有严禁溜夫讹索客船事章程。作为当时周口水运秩序管理中的官方意志,为研究清代晚期周口漕运文化提供了真实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周口市博物馆,它卓然独立于一隅,默默地讲述着那段水路风云。

非常有趣的是,两次勒碑,一正一反,竟然都源于两位太湖监生的检举揭发。太湖人行走千里,铮铮直骨凛然。无论何时何地,面对地方恶霸势力和不法之徒,即便一介文弱书生,也敢于不屈不挠地极力抗争。

李振钧《挽廉访兄十首》均为七律诗,第一首有云:“岂独吾家折棣棠,苍生霖雨望茫茫。感恩父老趋珂里,得意门生拥节堂。漠北秋明畿辅靖,海南春早舳舻张。他年处处祠名宦,堕尽羊碑泪万行。”在颔联第一句“感恩父老趋珂里”处,自注道:“(李振翥)守陈州时,有耆民数十,贲匾额至湖中里第,以颂德政者。”指的应是此事。正因李振翥施政有方,千里水运回乡的耆旧和船民,特将匾额送到他的姜家岭老家中,以示感谢。可惜该匾额不知所踪,具体内容也不得而知。

二、参与白莲教和天理教余党治理

嘉庆年间先后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1796-1804),历时九载。到嘉庆九年九月基本平定教乱。但部分余党仍除治未尽,有死灰复燃之势。据《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三记载,到了嘉庆二十四年(1819),在湖北省拿获复兴的白莲教匪犯金文等人,供出其传教师傅柯老人(王柯)潜匿于河南陈州一带。李振翥受朝廷委派,亲率丁役,访明其潜匿场所,很快擒获王柯及其子王大川、王二川等。“实属能事,李振翥著交部议叙,以示奖励。”这是吏部对李振翥的肯定和褒奖,也进一步确证李振翥陈州任期长达八年。

而早在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即李振翥任陈州知府第三年,还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天理教起义。天理教又名八卦教,乃白莲教的支派,天理教的组织者主要有河南滑县的李文成和北京大兴县黄村的林清等人。林清帅部在北京起义,几乎攻破皇宫重禁之地,好在未“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而李文成帅部占领滑县,向河南四周进发,几天之内,周边县城纷纷响应,声势浩大,也波及到陈州。朝廷命令湖北巡抚高杞与钦差大臣温承惠等合力会剿,刚擢升浙江巡抚告假回京赴任的方受畴不得不留任,驻守河南省城开封,镇抚地方,督运粮饷。各地知府、知县带官兵共同阻击,不到半年时间,当年十二月天理教起义失败。

起义军攻进皇宫之事,着实让清廷颜面扫地,以至于嘉庆不得不颁下《遇变罪己诏》,返躬修省,改过正心。

在民国五年《淮阳县志》卷十八上志艺文下“辑类文”中李振翥亲撰的《重修陈州府文庙碑》有语“滑城窃发”和《淮宁县志》卷之二十四集文五十二中李振翥所撰的《重修文庙并葺弦歌书院、文昌宫勤输引》有语“潢池戢暴”。在李振钧《诗草》卷下《梅花书屋唱和集》中,李振钧写了一首七律《奉酬竹醉兄兼以留别》,诗云:“红尘十载踏春明,八月西湖拥使旌。满地鱼龙双短鬓,漫空戎马一书生。岂因人热甘投剌,纵受师恩不借名。收拾鳌竿把秋钓,寒潭应鉴此心清。兄有龙山秋钓小像。”在颔联第二句“漫空戎马一书生”处自备注“滑县贼变,兄守陈郡,歼其渠魁。”所记的应该都是此事。

三、参与黄河决口黄泛区等治理

嘉庆朝睢州黄河决堤有两次,分别为嘉庆三年(1798)、十八年(1813)九月,黄河水泛滥至涡河、淮河区域,也造成周口一带成为黄泛重灾区。在《重修陈州府文庙碑》中还载有“睢堡弥漫”,指的就是嘉庆十八年黄泛灾情。至于李振翥如何治理黄泛区,暂惜无史料详载。但从江小角和吴晓芬编著、2011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桐城明清名宦》记载的《直隶总督方受畴》一文中侧面得知,嘉庆十九年(1814)二月,开始修复睢州境内的黄河决口,朝廷命令方受畴会同河东河道总督吴璥堵筑。当时河南睢州水患灾害严重,而滑县等地又遇大旱,瘟疫大起,凡治兵、筹饷、赈灾、筑堤等事项同时并举,任务繁重,但方受畴计划周密,逐一实施,大多事务按时顺利完成。

作为同乡且主政地方的李振翥,自然会配合上司方受畴的安排,大力支持黄泛区的治理。李振翥的撰文多处写道“比岁不登,兼驰公檄。”“壬癸甲乙,奉檄莫遑。”“比岁不登,赈饩未暇。嗣又潢池戢暴,睢堡宣防(黄河水决口,泛指防河治水),都内亦编甲招丁,劬辛舛午间。”可见他为了治理好陈州,昕夕在公,勤政不息。

翌年五月,河南、安徽两省结合部出现“捻子”。捻军起源于康熙年间,兴起于嘉庆年间。每支数人至数百人不等,窜徙靡常。方受畴命令地方官员设法掩捕,并具文两省巡抚协同缉捕,先后抓获数百人,捻军在此地的活动大有收敛。后方受畴赠马给乡党李振翥,想必就是因为李振翥参与治理黄泛区和打击捻军兼而有功。

四、捐修弦歌台和弦歌书院

李振翥在《重修画卦台碑》写道:“郡南有弦歌台,北有太昊陵,圣迹双峙,天下莫与京,非特冠绝中土也。”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现位于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风景区小岛之上,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是淮阳著名的“七台八景”之一。历史上此台屡废屡修,早在唐开元中(720年左右)存有建筑,云“绝粮祠”或“厄台”,两宋沿袭其名,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按御史赵继本改名为弦歌台。尤其明清两朝增修、续建或扩建次数颇多,皆载于史。

《太平寰宇记》载:“有陈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庙于其上。”顺治《陈州志》载:“厄台,在州城外西南隅,世传为孔子绝粮处。”相传当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仍弦歌不止,为纪念而建造。

但苏轼不认同此台为祭祀孔子,为此还得再追一笔。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申请外任。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授通判杭州差遣。对苏轼全家有知遇之恩的张方平时年正守陈州,苏轼弟苏辙为州学教授。苏轼途径陈州,一住就是七十余天,将陈州风景名胜游览殆遍。同年九月,苏轼兄弟两人还专程前往安徽阜阳,拜谒了退休隐居在颍州的恩师欧阳修,又盘桓了半月有余,而后依依惜别。

苏轼曾写《题铁墓厄台碑》云:“有寺曰厄台,云孔子厄于蔡所居也,其说荒唐,不可信。或曰:东汉陈王宠教驽台,以控制黄巾者,其说为近之。”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今江西黎川县人。嘉庆六年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福建和浙江学政,武会试总裁等职。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曾撰《陈州府阸台记》,记中曾道:“或曰东汉陈愍王宠散弩台,以控扼黄巾者;或曰孔子厄于陈蔡所居。苏子瞻氏尝以前说为近,而谓后说为不足信矣。”颇认同苏轼的看法。

据《陈州府志》记载,早在明朝成化六年(1470)间开始兴建扼台祠,嘉靖七年(1497)增拓正殿七间,额云“绝粮祠”。二十一年(1528)改为弦歌台。到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又重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李振翥率领淮宁知县刘广澍带头捐俸之外,还组织民间募捐,对台上建筑重新修建。陈用光还在记中道:“今年陈州守李云轩振翥以卓荐来都,求见于煦斋尚书师座次。”共同讨论了“阸”和“厄”释义。“云轩尝佐治睢工,出己财筑垣,以守薪茭工上,人甚称之其才,既尝见诸事矣。”陈用光对李振翥亲自捐俸带头修葺弦歌台以及治理陈州的工作才能,都非常赏识。

又据李振翥亲撰的《重修弦歌书院碑》所载:“越五年,事简时和,缩费蠲俸,与诸大尹及邑绅士创修文庙,心力齐一,工资趋输,阅六月告竣。”就在修建弦歌台的同时,增修了弦歌书院,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方建成功。“后楼五楹,庑左右三楹,斋室三十余楹,庖湢数楹,缭以垣,属于台门,如异宫,为造士所。”修葺一新的弦歌书院体量恢宏,为开展学术讲学、培育地方人才和振兴陈州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目前弦歌台还保存了北宋名臣王禹偁和曾巩、明朝巡抚谭缵、知州肖国弼、方苞包括李振翥等人所撰写的碑刻。

五、修建文庙、文昌宫和洪福寺等

    在李振翥亲撰的《重修文庙并葺弦歌书院、文昌宫勤输引》、《重修画卦台碑》、《重修弦歌书院记》、《重修陈州府文庙碑记》、《重修洪福寺碑铭》和《文昌宫落成记》等文中,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修建陈州文庙、文昌宫的事因和过程。“可先修文庙,继葺书院,其文昌宫随次落成之。”一件件事有条不紊逐一落实。

在修葺弦歌台后的第二年,李振翥着手修建陈州府文庙。碑记有云:“余守是邦之六年,始得鸠工庀材,兴宇葺垣。”“营起于丙子季秋,蒇成于丁丑仲春,阅月凡六。”从1816年秋季到次年春季,历经半年始竣。

为何修建陈州府文庙拖延至此时方才修建,实则李振翥心有无奈。推迟建文庙主要是因为天理教起义,政局不稳,牵扯地方政府过多的精力。二来黄河决口弥漫,造成陈州各地连年秋获荒歉,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跟不上。

“辛未之秋,下车展谒,眷顾楹桷,愀然于怀。”刚到陈州之初,李振翥第一件事就是视察文庙,当看到文庙的情景是“梁木已颓,宫墙欲圮。”更为担心的是“且更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疎。”一直揪心于内,深感陈州兴教责任重大。碑记中李振翥一再解释道:“天下事为之,弗即工,则不敢为,亟之弗克。绵于逖则不忍,亟不忍与不敢惄,如于数年梦寐中,而正得藉手告焉,殊非一人私幸矣。”天下事有先亟之务,推迟不是不做,是时机未成熟。一旦有可乘之备,自然是时哉勿失,图功攸终。

“兹幸时雍事简,人民乐恺,复届宾兴之年,士气尤瞻翔跃。”(道光《淮宁县志》)老百姓安居乐业,百室盈宁,又值乡试之年,陈州士气得以振奋。李振翥再次带头捐俸,地方乡绅也积极赞助,文庙得以修建成功。“立照壁绮以长垣,浚泮池环桥其上,广若干尺,深若干尺,有梴有舄,载漆载丹。”重建了文庙中的崇圣祠、乡贤名宦祠,新建节孝祠等等,里外焕然一新。

其后不久,修建文昌宫,在《文昌宫落成记》中李振翥记道:“旋葺弦歌书院,即饬其余材,度捄削筑,缮补而落成之。”为了节约建材,将文庙和文昌宫余材,用于弦歌书院的建设。有下僚进言索记寿石,李振翥还是很自谦,认为不过踵事增美,下僚赞曰:“君子之不居成功,固也。”当年的秋八月,进而又修建了画卦台,用了三个月。李振翥始终认为“守土之责,百度惟贞。”(《重修画卦台碑》)其心其德,昭然可鉴,自然深得陈州官兵和老百姓的拥戴。

李振翥宰陈州八年,应该还做了更多有益于地方民众的善事。如民国五年《淮阳县志》还记载一篇李振翥亲写的《孝义诗序》,序中提到有位叫雷梅隐的老者,年近期颐,曾撰《雪庐诗钞》一册,“气骨不凡,具古大家风力。”后专门征集“孝义诗”,辑成一帙,汇刻以广为流传。问序于李振翥,李振翥得知“先生笃行于乡,升闻于朝,表厥宅里,树之风声一时。”“笃天伦而重友谊,其志固昭然若揭也。”为梅隐的重孝重义所感动,济人之美,慨然应诺写序。序中还提到,深感自己仕宦五十年,久背家中父母,更愿效仿梅隐,名砥厥修,归隐湖山,作岷山彭蠡之游。

据杜家骥编著、2008年天津出版社出版的《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第2册记载,李振翥和知县刘广澍共同审理过淮宁县一县民致死案,扬善除恶,惩治凶顽,定案准确公正。

李振翥终“因治河有功,赏戴花翎,擢天津道。”(见载戎毓明主编、1992年出版的《安徽人物大辞典》)八载陈州知府告一段落,正如李振钧在其诗草里为李振翥悼诗所写:“语惊侪俗非豪气,交满人间总至情。”“才识兼人器量深,传之史笔当官箴。不辞劳苦无难事,能作英雄肯细心。一饭未忘忘块垒,万间何惜惜分阴。求刍几得贤司牧,善政仁声独步今。”所赞不虚,也是对李振翥仕宦生涯进行了很好地总结。

作者简介:曹杰友,安徽省怀宁县人,现任安庆市太湖县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理事,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桐城派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迄今在各类报刊、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达60余万字。

安徽省太湖县人民路99号工会办公楼县文联  曹杰友  收  

邮编:246400

联系方式:18155679258

李振翥的陈州之治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