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宛丘古国探索

时间:2013年01月2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龙山时代,可称为中国的古国时代,截至目前,全国已发现龙山时代的古城址20多座。众多城址的发现证明那时已处于小国林立的局面,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刚好相合。五帝时代的国刚刚从部落社会中脱胎出来,还保留着浓厚的部落社会的印记。为了跟后来比较成熟形态的国家相区别,可以称为原始国家或古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黎明时期[1]。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以及对豫东南周口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调查,为我们探索宛丘古国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依据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认为平粮台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在龙山时代是一个古国,并对宛丘古国的历史概貌进行探讨。
    苏秉琦先生提出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著名观点[2]。张学海先生提出了判断古国的标准:(1)具有范围明确的一定规模的聚落群。古国须有地盘和一定数量的人口。(2)聚落群内具有“都、邑、聚”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古国必须有统治中心,即国都,一般是城。邑是相当于群内的二级聚落址,是古国中的基层社会组织。(3)原始城市的存在。聚落群内具有比较明显的城乡分离格局。原始城市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是个古国都城,古国都城并非都是原始城市。三条之中,关键是后两条,因为等级社会结构和城乡分离,是国家社会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符合后两条之一的考古遗存,就是古国[3]。这对于研究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尤其是探讨古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4600~4000年间,黄河下游在淮北苏北平原不断淤积和壅塞,河床不稳定,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黄河也开始泛滥改道,并大规模的决溢。在洪水时代,大规模的治水活动促进了古国的形成。洪水泛滥这种极具灾难性的大事,远非一个部族所能抵御和抗拒,由此促进了更多的部落间的联合;同时加剧了联盟间为争夺空间的矛盾。龙山时代,不但气候发生了变化,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而且人口也比先前有很大增加。在这种条件下资源出现紧张和短缺,各个群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促使对生存资源的重新分配,由此“国土”的概念增添了新的内涵。为了保护本群体所赖以生存的一方水土,防止被其他的群体所侵犯乃至占有,一群人用于抵抗另一群人的军事城堡便应运而生了[4]。同时产生领袖人物,来组织协调群体内部的各种关系,调整社会结构,以共同抵御洪水的侵袭,争夺生存资源和地盘。这在考古学上出现了以城堡为中心的遗址,以及遗址的分布。随着各个群体内社会组织的完善和发展,都、邑、聚等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成,古国的产生也就成为必然。宛丘古国也即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平粮台古城是目前发现的内涵最丰富的龙山文化城址之一。该遗址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3~5米。城址呈正方形,边长185米,城内面积3.4万平方米。现存城墙顶部宽8~10米,下部宽约13米,残高3米多,系用小版筑堆筑而成。城址南北各发现一个城门,南门内两侧有用土坯砌成的对称的门卫房,南门路土下发现有陶质排水管道。“这种城门设施和先进的排水工程设施,可谓反映原始城市规格的一项典型事例。”[5]城址内发现有房基、陶窑、灰坑、铜渣和墓葬。在出土遗物中除有大量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外,并有许多制作精美的陶器。在古城西南角内侧发现埋有一大一小完整的牛骨架坑,可能是祭祀遗迹。严文明先生认为平粮台古城“显然不单是一个军事城堡,而可能是一个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中心”[6],“还可能是贵族和手工业者居所”[7],当是一个原始城市。平粮台古城作为“早期城市以它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了由统治者所主宰,凌驾于社会成员之上的公共权力已经建立并逐步加强。大型中心城市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实体的统治中心”。“围绕着大型中心城市,存在着一批从属性、卫星式聚落,众多中小型聚落的规模等级有别,大体形成了都、邑、聚三级的层次,其中有的地点还承担着专门的功能,因其距离之远近和受控的强弱,可能还有腹地和边区的差别,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政治实体行使统治管辖的领地。”[8]平粮台及其附近地域属历史上的黄河水患多发区,历史时期的淤土在某些地方可达10米甚或超过10米。黄河乏滥不仅抬高地面,掩埋了古代建筑遗存,甚至淤平了山丘,使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变[9]。由此尽管会影响到对该地域史前遗址分布的认识,但依然可以看出,遗址数量自龙山早期至晚期由稀少变得相对密集,以平粮台为中心,集中分布着面积不等的小遗址,反映了平粮台龙山时期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在龙山文化早期,豫东南周口地区分布着项城高寺寨,沈丘东冢,郸城段寨、汲冢,淮阳蒋台,扶沟支亭6处遗址。在平粮台龙山中期,其周围分布着商水章华台、良台寺,鹿邑栾香寺,淮阳双冢、试剑冢、朱丘寺、青堌堆,扶沟雁周等8处同时期遗址。到了晚期,其周围分布着商水范台庙,项城毛冢、骨头冢、刘家、高寺寨,沈丘乳香台、青堌堆,太康槐寺、陶母岗,鹿邑太清宫,郸城丁寨、段寨,淮阳双冢、蒋台、范丹寺、五谷台,西华后段庄、陆城、斧柯,扶沟林寨、支亭等21处同期遗址[10]
    平粮台古城及其周围的遗址群,具有都、邑、聚的金字塔型等级社会结构,显然是一个龙山古国。根据文献记载,平粮台古城的方位与太昊故都宛丘地理位置相符,平粮台古城即是古之宛丘,这个古国即是宛丘古国[11]。平粮台古城为一级遗址,应是宛丘古国的都城。双冢遗址面积5.28万平方米,太康槐寺遗址面积2.2万平方米,是相当于邑的二级遗址。五谷台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陶母岗遗址面积为1.2万平方米,范丹寺遗址面积3600平方米,蒋台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郸城丁寨遗址面积900平方米,段寨遗址面积约3500平方米,这些遗址面积900至1万多平方米不等,是相当于聚的三级遗址。在平粮台龙山文化晚期,不仅城乡差别已经出现,而且古城内部的居民已有了明显的等级划分。如F4有高0.72米的夯土台基,在台基上面用土坯砌墙,使房子显得高大,房址东西残宽15米多,南北深5.7米,室内北边有一宽0.92米的走廊,南边则用三道土坯隔墙分为4间。这种规模较大的房址与一般平地起建、面积较小的房址应为不同等级的人所拥有[12]
    古国没有固定的疆域,“作为一定地域内政治实体统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它统治地域的大小取决于实力的强弱,并处于一种扩缩变化的动态过程中”[13]。尽管如此,从平粮台龙山文化晚期遗址的分布范围和考古学内涵上,还是大致可以看出宛丘古国的疆域。平粮台周围的遗址根据陶器的区别分为北部遗址和南部遗址。北部遗址以双冢和槐寺为代表,南部遗址以毛冢为代表。毛冢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与北部同期遗址存在一些差别,主要表现为夹砂陶类较多,泥质陶类较少,陶器质地较为粗糙,表面多不磨光。I式平底盆、尊、缸的形制都较特殊,与北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很不相同。北部遗址以平粮台为中心也即是宛丘古国的大致范围,包括今淮阳县东部、郸城县西部和太康县东南一小部分。
    平粮台古城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大概距今4500年前。从城墙被损的现象判断,在龙山文化晚期古城已经停止使用,使用时间不是很长。尽管如此,从该地区出现更多的小遗址判断,平粮台遗址在龙山晚期可能仍是该地区的一个中心。同时在平粮台南约50公里的项城毛冢,还发现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遗址,面积21万平方米。毛冢遗址与其他5个小遗址聚集在一起,明显大于平粮台,大概是与平粮台抗衡的新兴政治中 心[14]。项城毛冢也应当是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国,这里我们不妨称其为毛冢古国。毛冢古国都、邑、聚俱全。毛冢遗址附近分布着高寺寨、骨头冢、刘冢,沈丘乳香台、青堌堆等遗址。毛冢遗址面积21万平方米,为一级遗址,应是毛冢古国的国都。高寺寨遗址面积7万多平方米,刘冢遗址面积1.7万平方米,为二级遗址。骨头冢遗址面积为7200平方米,乳香台遗址约1万平方米,青堌堆遗址750平方米,为三级遗址。毛冢古国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项城市的南部和沈丘县南部。宛丘古国与毛冢古国是龙山晚期豫东南地区两个不同的政治、经济集团。平粮台古城使用时间不是很长的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在龙山时期,集团间的战争频繁,对抗加剧,其结果是地区中心随着新的政治势力的出现而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频繁发生转移” [15]。宛丘古国的二级遗址双冢面积5万多平方米,位于国都之南,正可说明是为了防御南面的毛冢古国。毛冢古国位于汾泉河之南,有汾泉河作为天然屏障。值得注意的是,其二级遗址高寺寨面积为7万多平方米,位于国都毛冢的东边,与毛冢一样沿汾泉河分布,其他二级、三级遗址除青堌堆遗址外,也都分布在汾泉河之南岸,便于防御北面的宛丘古国。宛丘古国与毛冢古国在龙山文化晚期为争夺地区支配权可能进行过频繁的战争,直到后来的二里头和岳石文化在这里交会。宋豫秦先生认为二里头与岳石文化在豫东的分界线大致在杞县—柘城—鹿邑一线[16]。据最新调查,太康发现有岳石文化的遗物,宛丘古国的二级遗址双冢发现有岳石文化层,所以二里头与岳石文化在豫东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沿杞县—太康—淮阳一线[17]。该线正好位于宛丘古国与毛冢古国的中心地域。
  

参考文献
    [1][7]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J].华夏考古,1997,(1).
    [2]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3]张学海.东土古国探索[J].华夏考古,1997,(1).
    [4]曹兵武.中国史前城址略论[J].中原文物,1996,(3).
    [5][8][13]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J].考古,1998,(1).
    [6]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J].中原文物,1996,(1).
    [9]史念海.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 河山集[M].三联书店,1981.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周口地区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学集刊,1984,(4).
    [11]曹桂岑.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名考[J].中原文物,1983.
    [12]靳桂云.龙山时代的古城和墓葬[J].华夏考古,1998,(6).
    [14][15] (澳)刘莉著,星灿译.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J].华夏考古,1998,(1).
    [16]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文化交汇地域浅谈[J].中原文物,1992,(1).
    [17]1992年周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笔者对双冢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大量岳石文化的陶片。
                                    (载《史前研究》2000年专号,三秦出版社)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