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

时间:2013年07月0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

李学勤

 

李学勤,男,汉族,1933年3月28日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文字缀合》编著工作。现为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汉以前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及简牍帛书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古文字学初阶》、《东周与秦代文明》等。   
    2006年5月23日,在河南淮阳大朱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城内东北隅,采集到一件黑衣陶纺轮,上面有刻划符号,简报已刊于《文物》2007年第3期。

 

谈淮阳平粮台纺轮“易卦”符号

 

这件纺轮已残去一半,直径4.7厘米,孔径0.5厘米,厚1.1厘米,系于当地龙山文化层断崖下拾得。其应属层位是平粮台三期,纺轮的质地、形制均与该期以往发现的纺轮相同,同时采集的陶片也都有典型的龙山特征。因此如简报所说,纺轮是龙山文化遗物没有疑问。
    平粮台古物博物馆的友人给我看了这件纺轮。使我极其惊讶的是,纺轮上的符号可谓非常清楚的卦象。虽然原物只剩一半,符号是完全的,这是明明白白的“”形。其上左方用两笔钩画了边框,但与中间符号绝不相混。刻划的结构,运笔的风格,在其他龙山时代陶器符号中罕有可比。
    今天看到这个“”形符号的学者,恐怕都会觉得可能是易卦,不过组成这一卦象的笔划应该怎样认识,大家会有不同意见。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卦画,以两种符号表示阴爻、阳爻,也可以将之看作筮数,即所谓“数字卦”,由两种数字合成。这个问题,容下文仔细讨论,不过无论怎样,“”总是三爻的卦象,就是离卦。
    卦象符号近二十多年有许多论著探讨,也搜集了大量例子,不过凡是早于商代殷墟时期的,都难于落实,多有争论。平粮台的这件纺轮,提供了时代较早又可凭信的例证。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淮阳自古传说为伏牺所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宓羲为天子,都陈,……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陈,太昊之墟也。’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大家知道,《易·系辞》云:“古省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牺画卦之说脍炙人口,而这件可能是上古卦象遗迹的纺轮刚好出土于淮阳,确实是发人深思的。
    还要提到,上引《系辞》一段下面还讲伏牺“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前人已指出伏牺时尚无重卦,离只能是三爻卦,而纺轮上出现的恰恰是这个离卦。再想到纺轮就是制作线绳的工具,又有可能充当网坠使用,看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平粮台古城的建城年代在距今4500年以前,尽管较早,仍赶不上传说中伏牺的时代,这是我们研究时不可忘记的。
    现在谈一下卦画还是“数字卦”的问题,关键是在对“”中间“”形的理解。
    前些时候论及战国楚简的易卦,我曾说明其中两斜笔交叉不能认为是“六”字,因为到那时“六”字已没有这么写的。假如向上追溯,便不是如此,例如殷墟甲骨文的“六”字就有的作“”,孙诒让、罗振玉已经识出。于省吾先生说:“为六之初文。甲骨文六字作者,乃早期卜辞兆侧之纪数字”。此外仅见于个别合文,用于卜辞之中者,则作介等形,“其不作以其与入字形同易混。”他还提到山东章丘城子崖陶文“”,认为也是“六”字。然而城子崖的符号“”是不是数字无法确定,甲骨文的“六”作“”或许只是简省,恐还不能讲“”一定是“六”的初文。
    把“”看作卦画,意味着它是阳爻“--”的前身。战国楚简易卦阴爻作两斜笔,最多见的形状正是“”。我曾揣测这是因为竹简狭窄,很难写成“--”的缘故,如今考虑,或许阴爻符号本来是“”,后才拉平,也未可知。由于最早的符号惟有平粮台这一件纺轮,目前似乎不宜作什么定论。
    以上所说都是试探性的,总之平粮台纺轮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希望能得到学术界重视和讨论。
                                        (原载2007年4月29日《光明日报》)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