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情系文博报桑梓 筚路蓝缕写春秋

时间:2013年07月1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书评
 

情系文博报桑梓   筚路蓝缕写春秋
       ——《旷原碣风》与一位基层文博工作者的梦想

 

周建山,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馆长。记得每次与他闲聊漫谈中,似乎海阔天空,但却万变不离主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有趣掌故。这样的漫谈,我渐渐觉得他本人似乎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近日,由他主编的《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丛书送到我的案头。此套丛书由河南省文物局陈爱兰局长作序,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10册,每册介绍一通(方)碑刻内容,这些碑刻上溯汉魏,中承唐宋,下迄当代,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堪称珍贵的文博资料。翻阅这套厚重的书籍,就如打开那一页页尘封千年的历史,既倍感亲切,又觉得有文化厚重之感。我作为周建山的同乡和同行,一方面为周建山这些年的心血浇灌出的这丛“花朵”而欣喜,另一方面为家乡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自豪,为周口文博事业取得的这些成就而欢欣鼓舞。
     从该书收录的碑刻来看,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显而易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书中的碑刻遑论其历史价值,但就其书法艺术价值而言,都是比较高的。有的碑刻从斑斑驳驳的拓片文字看,显得沧桑漫漶,亟需进行抢救保护,使之传承久远,这无疑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事情。我想他们将这些碑刻以帖书的形式编辑整理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到了主动抢救保护、重在传承弘扬的目的。
    仔细检读这套丛书中收录的碑刻,我发现,这些碑刻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遴选出来的。如扶沟县发现的北魏《韩小文造像碑》,其书法艺术朴拙险峻,舒畅流丽。在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遗址树立的唐代《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出土的《玉真公主朝谒真源紫极宫颂碑》,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尽显唐楷风骨。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拜谒老子故里“御书御制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并序)碑》,结构紧凑,端庄谨严,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价值最突出的是郸城县出土的明代《王苍坪墓志铭》,由董其昌撰文,张瑞图篆额并书丹,其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一方墓志,两位大家,文书辉映,堪称珠联璧合。“文革”中已毁仅存零碎拓片的清代《袁甲三墓志铭》,为近代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华世奎所书,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凝重舒放,苍劲挺拔。还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所书的《诗经·陈风》十篇,书风妍婉秀美,潇洒俊逸,彰显学者书法的风骨与神韵。此外,其它碑刻还有唐代的《祁惠墓志铭》,明代的《聂中子墓志铭》,已故书法家何仰羲的《张又铭先生纪念碑记》,也都是从豫东周口林林总总的碑刻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书体各有千秋,各尽其妙,值得玩味和学习借鉴。
    览罢此书,掩卷沉思,自然想到著书者的辛苦。厚厚的一摞书,凝聚着周口文博人的心血和汗水。周口市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博物馆,2011年7月才正式开馆,该馆领导班子在做好文博管理工作的同时,深入挖掘周口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12年上半年着手编写该书,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整理出版这么一套精美的碑刻丛书,其中的甘苦不言而喻,实在是可喜可贺。
    谈起该书的主编周建山研究员,他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可谓科班出身,以其优异的专业成绩,留在大城市工作不成问题,他偏偏回到了家乡周口。有人说,那里有什么文化、有什么历史可以“考古”?他说正是这些质疑的声音,越发让他坚定了回家乡工作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的家乡有悠久的历史,周口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陈楚故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代有人杰。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瑒,一代名相谢安,山水诗人谢灵运,明前七子之首李梦阳,抗日名将吉鸿昌,文化奇人张伯驹等都是周口人。人文始祖伏羲氏曾在周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造书契,画八卦”,郸城段寨遗址发现有距今47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山”字形刻画符号,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有距今4500年前的“离”卦刻符陶片,可以说这里是中华书法文化的滥觞之区。周口民风古朴淳厚,是一片文化沃土,等待的只是发掘、研究与整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背起简单的行囊离开中山大学,从此在家乡周口扎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干就是20多年。
    20多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他始终怀揣一个梦想——建设家乡的文博事业,撑起家乡文博事业的一片蓝天。他由青年到中年,由田野考古而文物保护而博物馆,头上平添了丝丝白发。这期间,在田野调查中他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正如他在“三普”期间写的一首小诗《田野调查》中所言:“踏遍三川访古,村头叩问父老。梳理线索几许,田野快乐寻觅。时刻期待发现,惊喜招来同伴。竟然重要遗迹,听取探讨一片。”从传说中的伏羲氏到当代名人书法碑刻,历经千年,散落在周口城乡各地,他似乎由此发现一条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数千年来,周口人民秉承伏羲文化精髓,以弘扬书法艺术为己任,薪火相传,不断传承创新,书法艺术积淀形象直观地折射出周口历史文化精神的变迁,以书画艺术闻名全国的书画艺术之乡——周口,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无穷文化的魅力,于是他有了“一点点想法”。他不求闻达,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做着当地文博事业的基础工作,足迹遍及周口城乡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他担任周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期间,带领同仁,追寻、抄录、抢救历代碑刻,又一一照相按年代、类别成册,记录数以百万字的资料和研究笔记。其间,不少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引起社会关注,因此他在河南文博界也算小有名气。从与他多年的交往了解中,我深知他对文博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文博事业已经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了他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理抢救和编辑出版这些碑刻,就是抢救保存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给历史、当下和后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今天呈现在眼前的这套《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丛书,这显然与他们长期在文博战线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辱使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正是他对家乡周口厚重历史文化的无限钟情,对文博事业的无限挚爱,支撑着他在文博事业希望的田野上奋力耕耘,燃烧着自己的人生岁月,青丝渐染白发,无怨无悔地为保存祖国的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如此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周建山还曾编著百万字的地方通史——《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这部书的编辑整理花了他多年的心血,系统介绍周口历史文化的沿革,以及历代文化的风貌,翔实的资料、匀称的结构框架与历史观点做到了有机融合,显示出编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开阔的文化视野。这部书因此被当地领导誉为“周口的百科全书”、“周口的《资治通鉴》”。此书我曾拜读过,也了解著述此书背后的艰辛。他说:“人生苦短,一个人一辈子干不出多少名堂,不求虚名,不想着做官,爱自己所爱,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扎扎实实地潜心做些事情,这样我觉得充实、活得坦然!”看到眼前散发着油墨香的《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仔细翻阅那一页页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我仿佛看到周建山那废寝忘食、一丝不苟释读碑文的身影,看到他不眠之夜笔耕不辍的情景,看到他为文博事业任劳任怨的那份坚毅和淡定,看到他为文博事业兢兢业业的那份至诚。青春岁月随风烟消云散,但周建山背后留下的却是跋涉者的蜿蜒小径,让人依稀感觉到一个基层文博工作者忘我的情怀、执著的追求和追寻历史记忆的梦想,由此彰显出那些基层一线文博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我以为,在基层文博战线,正是有许许多多像周建山馆长这样普普通通的文博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守尽职、孜孜探索,我们的文博事业明天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相信,随着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保护利用周口石刻文物,传承弘扬家乡历史传统文化,繁荣家乡学术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当前基层一线文博工作者是一种鼓舞。正如河南省文物局陈爱兰局长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周口市博物馆立足当地文物资源优势,检阅石刻艺术,萃集碑刻墓志,对于保护和利用石刻文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诚望该书的出版,能为中原石刻艺术,特别是碑刻墓志的研究与弘扬,发挥积极作用,亦为促进文物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添砖加瓦。”衷心祝愿家乡周口的文博事业更上一层楼,也希望家乡的文博人能够编写出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为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17日刊载)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