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周口历史的考古学观察

时间:2013年08月18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周口市(本文特指川汇区,下同)素有“明代以前无历史”的说法。据《周口市志》(1994版)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周口市沙颍河北岸 、贾鲁河 西岸(今西老寨)形成墟集(双日集),名永宁集,隶属淮宁(淮阳)、商水两县分治。至永乐年间(1403—1424年),沙颍河南岸建子午街(今老街),设贸易市场(单日集),名子午集。南北两集因由沙颍河隔阻,物质交流不便,于是人们在子午街道北口(今磨盘山码头)辟一渡口,有一周姓人家来往摆渡客货,渡口因此得名周家渡口,后演变为周家口、周口,周口由此得名。一个地方的历史当然不能从其得名的时代论起,而应从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算起。由于史书对周口市明代以前的历史鲜有记载,且这里又是历史上的水患多发区,泥沙淤积很厚,遗迹遗物深埋地下,这给周口市明代以前的历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周口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研究、探索周口市历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使周口市明代以前的历史从模糊变得渐趋清晰。
    考古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作用,它看起来也许是枯燥的,但这些资料是古代人们创造历史的直接见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它使历史更接近真实、客观。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周口市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周口市已发现周口烟草仓库和水灌台两处大汶口文化遗址。前者目前已清理5座大汶口时期的墓葬,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分仰身直肢葬 和二次葬两种,死者头向北、东北或北略偏西,其中4座墓有随葬品。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6件,少者2件。二次葬无随葬品。随葬品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有舌装刃石铲、夹蚌粉陶纺轮等。生活用具主要为陶器,有盆形鼎、直口高领彩陶壶、双耳背壶、敞口杯、黑陶三足杯、圈足豆、平底杯、碗、黑陶壶、小陶罐、磨光黑陶觚形器,此外还有骨簪和骨针。经对死者头骨进行鉴定,发现有切齿被拔除、枕骨变形现象。这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习俗。从器物形制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杜金鹏先生对分布于河南颖水中、上游和伊、洛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与山东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颍、伊、洛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是应有别于山东地区目前已划分出来的大汶口文化诸类型的一个新的地方类型,以其主要分布区域名之,称其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 颖水类型大体上分为早、晚两期。周口烟草仓库遗址和水灌台遗址分属其早期和晚期遗存。颍水类型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3200年,由早期进入晚期约为公元前2800年~前2900年,下限约为公元前2700年~前2600年,前后延续约600~700年的时间。
    大汶口文化起源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属于东夷文化的范畴。颖水类型的时代与古史传说中的太昊时代相当,且这种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史书记载的太昊部族的活动地域相一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陈,太昊之墟也。”其地在今淮阳县。淮阳平粮台古城即太昊之故都“宛丘”。平粮台古城龙山文化古城之下叠压有大汶口文化层。周口烟草仓库遗址、水灌台遗址大汶口文化与平粮台遗址大汶口文化同属颍水类型。这种文化的创造者无疑应是太昊部族。太昊部族的人们在公元前3300年~3200年左右到达周口后,便在周口烟草仓库遗址处落脚定居下来。他们在此聚居生活了大约400年。公元前2900年~前2800年左右,他们将聚落中心北迁到附近的水灌台遗址,在此生活了300年左右。周口烟草仓库遗址和水灌台遗址大汶口文化中分别发现有中原仰韶晚期和龙山早期的文化因素。这表明大汶口文化在周口市经历了吸收中原华夏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进入周口后,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进行了长期的接触和交流,其未能取代当地的仰韶和龙山文化,而仰韶和龙山文化也未能把大汶口文化颖水类型从当地的文化习俗中排挤出去。他们在并存共处中相互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为早期河南龙山文化之中。河南龙山文化后来发展为夏文化。
    周口烟草仓库遗址和水灌台遗址可谓是周口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夏商周时期也在此创造出了古代文化。这两处遗址之上都分布有商周文化遗物。前者发现有零星的商代陶片,后者发现有商代早期的陶罐、陶碗等,还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等遗物
    到了汉代,周口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汉代遗址和墓葬的发现数量咋历代考古中首屈一指。水灌台遗址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不仅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还包含有汉代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其上层分布着汉代文化层,汉代筒瓦、板瓦、砖块和陶片随处可见,可以判断汉代时台上已有建筑遗存存在。该遗址东南隅尚存一段20米长的汉代夯土墙。大庆路与交通路交叉口处西南侧也发现有面积较大的汉代建筑遗存。除此之外,周口市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汉代砖室墓葬。截至目前,周口市清理汉墓20多座,其中东杨庄南地古墓群清理汉墓15座,张冢古墓群清理汉墓5座。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4月,周口天鹅商厦南侧农贸市场扩建工地发现一座较大型的东汉砖室墓。墓葬原封土约600平方米,墓室面积达150平方米,由墓道、甬道、主室及左右回廊组成,主室由左右室组成,左右室又各由前、中、后室三部分组成。葬一夫一妻。系二次迁葬。墓道内左右主室前各有一个用砖摆放的祭祀台。墓向朝北。该墓历史上虽曾遭多次盗掘,破坏严重,仍出土了一批随葬器物,有陶案、陶楼、陶耳杯、陶勺、陶磨、陶猪圈、陶猪、陶鸡、陶狗等,还发现了东汉“五铢”铜钱200多枚。该墓形制比较复杂,规模较大,随葬器物比较丰富,显示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较高,可能为汉代地方官吏墓葬。另外在大庆路南段货场附近也发现有汉代墓葬埋葬。周口市发现的汉代建筑遗址及一些数量较多的埋葬,反映出汉代时周口人口数量较以前有很大增加,文化比较发达,经济比较繁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时期。这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这个时期考古发现较少,一些朝代甚至出现空白。水灌台遗址确乎是一个重要的遗址。水灌台原名观水台,相传大禹治水曾在此筑台以观水象。据《太平寰宇记》载,三国魏将邓艾筑灌溉城于其上,可能这时期观水台更名于水灌台。汉代的建筑和夯土墙在三国时期可能继续使用。这个时期的古墓葬有张冢。张冢相传为张燕墓。冢高约5米,面积约16平方米,墓室用青石构筑,出土有金饼、铜器及铁剑等。张燕,东汉末期黄巾起义将领之一,后降汉,再降曹魏,封平北安国亭侯。现村内张姓自称为其后裔,拢土为冢保护。两晋南北朝考古至今是一个空白。
    隋唐时期。随着隋代实现全国统一,政治上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开始得到复苏。到唐代中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盛世的局面。现周口市农行川汇区支行信用联社家属楼工地勘探发现一座唐代墓葬。该墓保存完好,墓室呈梯形,南宽1.2米,北宽1.9米,长2.4米,券顶。墓室内葬一夫一妻,头南脚北,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青绿釉四系罐、三彩炉、铜镜、银簪、铁剪、蚌壳等。特别是唐三彩炉造型典雅,釉色富丽;雀绕花枝铜镜形制规整,纹饰精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周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五代宋元时期,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得到进一步提高。五代两宋时期的一些砖室墓砌筑讲究,形制复杂,仿木建筑结构形式别具一格。东杨庄古墓群是一处面积较大的古墓葬群。古墓葬群范围内除发现有数量较多的汉墓外,还发现有五代和宋代墓。五代及宋代墓已各清理两座。两座五代墓,为平面方形,圆角短墓道加仿木建筑结构,墓壁有砖砌的门、窗、桌、椅等。其中一墓出土的完整的细长颈鼓腹白瓷瓶及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周元通宝铜钱等。宋代墓在现周口市盐业公司、市建行家属楼工地、川汇区北郊乡窑场等地也的多处发现。2012年元月,周口市川汇新区健康北路一工程基槽内发现一处北宋钱币窖藏,距地面5米左右,钱币大小不一,包括“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开元通宝”等40余种,重75公斤。这批古钱币可能是北宋时期某富商为躲避战乱匆忙埋下的。
    明清时期周口市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据《明史·食货三》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颖岐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与沙河汇流,舟楫可直达朱仙镇,航运逐渐发展起来。万历年间,周家口三岸连起,商务频盛。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外省商贾竟来经营,市场逐渐扩大。沙河两岸房街相连,永宁街东西长达10余华里。康熙元年(1662年),永宁集地方和周家口地方已分别有1132户、1919户,共计3051户。康熙乾隆年间,周口商务臻于鼎盛时期,镇上形成116条街巷,各省商贾募捐兴建同乡会馆10处,手工业者捐资修建庙宇50余座。周口关帝庙(山陕会馆)是当时著名的会馆之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周家口成为当时与朱仙镇、道口镇、赊店镇齐名的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清咸丰年间,周家口成为清军剿杀捻军的中心,兵连祸结,加之清末京汉、津浦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周口的航运和商业渐次走向衰落。
    综上所述,从考古发现来看,周口市自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起,就有仰韶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人们在此生活。从那时起至明清,勤劳勇敢的周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周口烟草仓库遗址、水灌台遗址、东杨庄古墓群、张冢古墓群、关帝庙古建筑群是周口市历史的真实写照。周口市的历史完全可以从仰韶晚期和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早期算起,距今已有5200多年的历史。当然,周口市的考古资料还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周口市历史的认识。希望将来有更多的考古发现来充实、验证周口市历史积淀,使周口市的历史脉络更清晰,历史面目更客观、更真实。
    注释:
    ①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周口市大汶口文化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1期。
    ②韩维龙、秦永军:《周口地区裴李岗、仰韶和大汶口文化》,《中原文物特刊》(5),1986年。
    ③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颍水类型》,《考古》,1992年2期。
    ④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⑤周建山、高礼祥:《周口清理五代十国墓》,《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4日。
    ⑥周建山:《打开1800年前的那座墓——周口川汇区东兴汉墓考古发掘记》,《周口日报·社会纵横》,2000年8月29日。
    ⑧周建山:《周口市首次发现唐代墓葬》,载《周口地区年鉴》(1999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原文载《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期,作者略作了补充修改)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