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三皇故都”考——兼论周口为“中华始祖神话文化之乡”

时间:2014年01月0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周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传说是历史文化的残余。在文字产生以前,由于无法记载历史,人们只能以传说的方式保存对历史的记忆。这里蕴藏着我国时代最古老、分布最集中的有关中华始祖神话的宝库,盘古氏开天辟地和“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以及黄帝的传说,在周口民间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在周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不仅中华始祖传说盛行于民间,而且在这里还能找到与这些中华始祖传说对应的具体地望,特别是有关“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的传说能够对应到具体的史前文化遗址,通过考古调查,这些遗址又与“三皇”伏羲、女娲、神农生活的时代接近,堪称“三皇故都”,这就找到了中华始祖神话的源头。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周口堪称 “中华始祖神话文化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一、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及其对应地望
    尽管目前周口境内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史迹,但却流传着远古时代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相传在非常久远的上古时代,天地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山谷河流,也没有日月星辰,到处是混沌一片,既分不清上下左右,也弄不明东西南北,就像是一个浑圆的鸡蛋,这个浑圆的东西中心有一个叫盘古氏的人类始祖。
盘古在这个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一万八千年,最后他终于像孵化小鸡一样破壳而出,用他自己制造的一把巨斧开天辟地,劈开了这个混混沌沌的浑圆的东西。这个浑圆的东西经盘古一劈开,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的部分不断往上升,一天能升一丈,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部分不断往下降,一天能降一丈,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大地。盘古自己也一天长一丈,成为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天地最后形成,中间又经历了一万八千年之久。《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人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今西华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东夏镇木岗寺村还保留有盘古寨遗址,该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125万平方米。木岗寺村古称“盘古寨”,尚保存宋代“盘古寨”三块砖雕寨名匾额。盘古寨遗址原有盘古墓冢,墓冢附近有盘古井。盘古寨这一古老地名,折射出今周口一带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三皇”与“三皇故都”
    在中华始祖神的传说中,盘古之后有“三皇”。 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记载,不同史家对“三皇”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究竟所指哪三个人物?三皇有“五说”: 伏羲、女娲、神农;燧人、伏羲、神农;伏羲、祝融、神农;伏羲、神农、共工;伏羲、神农、黄帝。《春秋纬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应劭《风俗通义》认为“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人,也就是今周口市项城南顿镇人,用今天的话说,他是周口的老乡。作为汉代著名的著作家,他对家乡一带的风俗民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还有可能进行过考察。所以,他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是一言中的的。应劭的看法也得到了后来不少史家的赞同。如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王符《潜夫论•五德志》说的有些含糊:“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王符把伏羲、女娲、神农并作“三皇”,在他看来也说得过去。用辨证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看,不论哪家说法,伏羲列“三皇之首”,神农列“三皇”之一,自古至今,基本了无异议。汉班固《白虎通义》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汉蔡邕《独断》卷上说:“上古天子,庖牺氏、神农氏称皇。”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关键是传说中始祖神有男神,也应有女神。西方神话中始祖神为亚当、夏娃,东方为伏羲、女娲,所以把女娲列入“三皇”似更公允些。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华始祖神话传说时,把伏羲、女娲、神农此“三皇”作为研究对象,阐发中华文化的源头,就会更历史一些,更客观一些、更接近真实一些。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来看,“三皇”的概念是广义的,“三皇”即是三个族团领袖,也是不同或相同的几个氏族部落,同时还代表不同或相同的几个时代。有传说,必有历史的影子,相信也是有其人的。“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在中华始祖神传说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中华始祖神话传说无可比拟的。
    周口地区最早的志书为隋代的《陈州图经》,可惜早已散佚,其中是否有关于“三皇”的内容不得而知。唐《元和郡县志》:“陈州,淮阳。••••••庖牺氏、神农氏并都之。”顺治《陈州志》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是淮阳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该志书中有关周口作为“三皇故都”的记载,对三皇文化研究非常具有学术意义。顺治《陈州志》重修陈州志序载:“吾陈羲农建都……”顺治《陈州志》建置载:“陈,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陈,旧也,谓伏羲所居之旧都也。”顺治《陈州志》形胜载:“昔伏羲仰观俯察肇居是土,谅无取尔矣,虽女娲、神农不能易焉。”顺治《陈州志》风俗载:“陈居中土,物受正气,在古三皇迭驭,以道化民,无为而治。”顺治《陈州志》纪胜志圣皇建都载:“陈……然往往称为名区,岂以上古羲农相继建都之故欤?”又载:“陈乘纪女娲氏,谓与神农并都陈,今考娲城相传在西华□□柳城间……”可以说,周口作为“三皇故都”,于史有据。
    三、周口“三皇”传说及其对应地望
    伏羲,亦作太昊、太皞、太皓、伏牺、庖牺氏等,风姓,居“三皇”之首,“为百王先”,是我国古史传说中原始部落的著名首领,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斯文鼻祖”。相传他祖居华胥(今陕西蓝田),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距今七八千年前,他率领部族沿黄河东下,在黄淮平原腹心宛丘(今淮阳)定居下来,在此建都并崩葬于此。裴李岗文化为豫东地区伏羲文化的原型,周口地区已发现10余处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发展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2011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平粮台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而在仰韶晚期,大汶口西渐,逐渐与仰韶文化交流融合,伏羲都于此,太昊亦都此,以致后人将伏羲文化与太昊文化混为一谈。后来,仰韶文化又吸收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发展为龙山文化,平粮台古城亦即伏羲故都——宛丘。《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墟。”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伏牺,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诗经•陈风》朱熹注:“陈,国名,太昊伏羲氏之墟。”伏羲、太昊并非一人,伏羲氏是中原华夏族的先祖,乃三皇之首,史称“天皇”或“后天皇”,图腾龙,他有创立“先天八卦”之功;太昊是东夷族的祖先,史称“东方大帝”或“春帝”,图腾凤,他有演变“先天六十四卦”之德。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然非是一人。只是到了汉代,人们才将其并称为一人。班固《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后人也将二人功绩合为一体,概而附之。
    相传太昊伏羲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制定姓氏,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举贤任能,定官职分理海内;创建婚姻制度,定嫁娶之礼,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开创了父系社会的新纪元;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使人类乐器制作由此开始;他上观天象,中观万物,下察地理,始作八卦,“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他在以古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为我国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龙纪官,号为“龙师”。淮阳故称“龙都”。传说他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陈(今淮阳)。陵前立有《太昊伏羲之陵》碑。元《文献通考》:“太昊葬宛丘。”淮阳县有其史迹宛丘古城,东北有画卦台,北关蔡河之阳有其陵庙太昊陵。
    女娲,我国古史传说中的“人文始母”。相传其与伏羲以兄妹婚而繁衍人类。她创立了人间男女婚配制度,故有“神媒”、“高媒”之称。《礼记•月令》载:“仲春二月,以太牢祀以高媒。” 她还发明笙簧乐器。传说她抟土造人,即“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从此,人类出现在大地之上,并开始繁衍起来。还传说她炼石补天。女娲故里在西华县城北9公里处的思都岗村。主要遗迹有女娲故城、女娲阁、女娲坟等。
    女娲故城位于思都岗村北。考古发掘证实,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这里已成为一座古城。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城,城墙多为分层夯筑而成,今残存城墙高约3米,宽8米,出土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城址下还有商代甚至更早的仰韶文化遗存。宋《太平寰宇记•卷十》载:“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村内有古刹,名龙泉寺。”寺今尚存。有一通明代碑刻,记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传为女娲故墟也。”清《西华县志》亦记载:“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古老相传,其来已久。城上朝来缤纷,烟霞袅袅。尤以春夏之交,此景最为壮观。”女娲故城东南约300米处有女娲阁。现存清代大殿和左右厢房,殿前有明、清石碑,内容为女娲阁沿革及修阁情况。阁前有女娲墓,现存封土高6米。
    在周口一带的古史传说中,伏羲、女娲为兄妹成婚。按照常理,二人同处一个时代,相距也不会太远。值得注意的是,平粮台遗址和女娲故城遗址都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二遗址分处淮阳、西华两个邻县,相距很近,颇有些耐人寻味。周口地区伏羲、女娲文化之本是不是仰韶文化呢?令人深思。
    炎帝神农,姜姓,号烈山氏,又作厉山氏。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始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东),后逐渐沿渭水、黄河东徙,进入中原,“初都陈(今淮阳)”,后迁曲阜。因他最早发明耒耜,教民农耕,育培五谷,故称为神农氏。他还尝百草,发明医药,为人治病,被尊为我国医药的创始人。传说他在位140年,在巡察到长沙茶乡(今湖南炎陵县)时无疾而终,享年168岁。他曾与蚩尤相战,不胜,退至涿鹿。又与黄帝大战于阪泉,为黄帝所败,遂与黄帝部落联合。
    五谷台,在今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白楼乡五谷台村。相传炎帝在此艺培五谷,化育万物,教人稼穑,故名。台高约2米,面积约10亩。据调查,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其时代与炎帝神农生活的时代相当。附近还有神农井。近年来,当地群众在五谷台上建有祭祀炎帝神农的殿堂。曹植在任陈王期间,曾到五谷台观瞻,缅怀神农功德,写下了《神农赞》:“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
    四、炎黄阪泉之战及黄帝在周口的活动及传说
    黄帝,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先祖,列“五帝”之首。《世本》、《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都有关于他的记载。神农氏的势力衰微后,诸侯间相互侵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便操练士卒,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使四方诸侯臣服。炎帝想要欺凌诸侯,诸侯便都归属轩辕。轩辕于是便实行德政,整治军队,研究气候,种植五谷,安抚百姓,测量四方的土地,率领军队与炎帝在阪泉的野外交战,大败炎帝。蚩尤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便征集各地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的野外交战,擒杀了蚩尤。各地诸侯便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
    周口为上古黄帝部落活动之域。《水经注•渭水下》:“黄帝居陈,在陈仓。”陈即今淮阳。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黄帝所都的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淮阳距新郑不远,黄帝在淮阳一带活动应是可信的。关于黄帝之都“涿鹿”的地望问题,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六说,其中一说即扶沟说。据台湾学者柏杨认为谓:“在形势上,有熊部落夹在神农部落和九黎部落之间,有两面作战的危险,所以姬轩辕决定先发制人,他首先突击神农部落,在阪泉(今河南扶沟)郊野的战役中,把神农部落击溃,俘虏了敌人全部人口和牛羊。”
明《成化总志》载:轩辕庙在扶沟县北鲁一保。清《嘉庆一统志》记载,黄帝庙,一名轩辕庙,在扶沟县西北十里轩辕庄。轩辕庄即今扶沟县大李庄乡大李庄村,旧名轩辕村,原有轩辕庙,又名黄帝庙,早已倾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太康县城北王集乡轩村发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李民安夫妻合葬墓,墓室南端出土“明故处士李公墓志铭”。李民安的墓志铭载:“谨按状君之高祖讳敏,原籍山西文水县,自洪武初移籍太康之北轩辕岗。”轩辕岗就位于轩村中间的土岗上,岗西称“西轩村”,岗东称“东轩村”。三十多年后,在轩村北不远的许村又发现了李民安伯父李世宠、伯母封氏的合葬墓,夫妻二人都有自己的墓志铭。封氏先死,李世宠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卒。李世宠的墓志铭如此记载:“有祖讳敏者,避地太康,适邑北,有轩辕黄帝墓。”由此说明,至迟在明初,人们一直认为黄帝曾在太康轩辕岗附近一带活动,而且黄帝还崩葬于此地。轩辕岗发现有原始社会时期龙山文化的遗迹和遗物,龙山时期与黄帝生活的时代相近。
    周口关于中华始祖神话盘古氏开天辟地和“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以及黄帝的传说,集中分布在今淮阳、西华、扶沟、太康四县,这四县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自成单元,是中华始祖神话传说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全国,能够找到如此分布密集的中华始祖神话传说的区域,且有史迹可寻的,也只有周口。周口不愧是中华始祖神话传说的核心区域,换句话说,周口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始祖神话之乡”。
    注释
    ①顺治刻本《陈州志》,淮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2007年重印。
    ②柏杨:《中国人史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③李郁:《“轩辕之丘”在太康》,《周口晚报》2005年7月1日。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