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太清宫发掘证实老子故里在鹿邑

时间:2013年03月31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道教鼻祖,他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自然、文化等各个方面,综罗百代,言简义丰,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老子因此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老子故里在哪里?司马迁《史记·韩非老子列传》是记载老子最早、最权威的资料:“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按今天的说法,老子是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却成了问题。1991年以来,安徽省文物部门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宋代大型道观遗址天静宫和上千件文物,并收集到20余通元代以来敕建和重建天静宫的碑刻。1992年,台湾道教协会马某以老子名义在世界各地募得大笔捐款后,本来打算用来建设鹿邑太清宫,在回到故乡安徽涡阳县受到地方礼遇后,遂改变初衷,将募款用于涡阳天静宫的建设。1996年,涡阳县召开论证会,将老子的“户籍”从鹿邑搬到涡阳,随之在社会上造成很大混乱。面对这种非学术性的老子故里之争,同年8月河南省文物局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决定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鹿邑太清宫遗址,以期为进一步确认老子故里在鹿邑提供实物证据。
    太清宫遗址由前宫太清宫、后宫洞霄宫组成。太清宫,又名老子祠、老子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一年中两次派使者到苦县(今鹿邑)祭拜老子。武德三年 (621年),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将老子祠作为皇家祖庙大兴土木,“特起宫阙如帝者居”。乾封元年(666年)二月,高宗在到泰山封禅后朝拜老子故里,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改老子庙为玄元庙。玄宗时期,李隆基托言梦见老子,叫人画老子像颁布天下,并亲注《道德经》,令王公以下皆习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御立《大唐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据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载,唐明皇手书玄元五千文,并亲自作注,颁行于祖庙,刻石至今犹存,此碑现仍立于太极殿前。唐天宝二年(743年)夏四月,唐睿宗派玉真公主李持盈到真源朝拜老子故里,建太清楼,改紫极宫曰太清宫,太清宫的规模达到鼎盛,占地8顷72亩,有殿堂楼阁600余间。洞霄宫,初名李母庙,亦始建于东汉,唐初改名先天大圣后庙。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唐末黄巢起义,火烧唐王家祠,太清宫毁于兵燹。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赵恒亲谒太清、洞霄二宫,并御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现存于旧址。《先天太后之赞》碑,在洞霄宫东侧,为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被称为“三御碑”,形体高大,字迹清晰,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靖康之乱,金人南下,太清宫又历兵劫,损失惨重。金代对太清宫的重修,60余年间一直不断,然而与唐宋盛时相比,已大为逊色。至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知宫郭居明又率道众30余人,敦请本县宁平乡(今属郸城县)崇贤里致仕李显武为劝缘功德主,主持募化续修太清宫。至明昌二年(1191年),工程告竣,规模整肃,气势庄严。现仍立于太极殿前的金代胡筠《续修太清宫记》碑对整修过程及整修后太清宫的规模、建筑布局都有详细记载,并说:“今之太清宫,即老子旧居,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生之地”。元代宪宗七年(1257年),海都太子颁布令旨,明令太清宫内军马不得安下等,宣布对太清宫所有财产予以保护。至中统元年(1260年),元朝中央政府正式颁发太清宫执照,进一步使太清宫的保护法律化,明确宣布“太清宫地面每一面宽一十里,四面计四十里,于内应有的园果树木养种田地,一切等物各行施于,为赡宫常主。”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元世祖忽必烈又颁圣旨,对太清宫予以重点保护,内容与令旨、执照大体相同。明清以后,均有重修记载。太清宫遗址现存文物建筑有清代建筑太极殿、三圣母殿和娃娃殿,另有铁柱1根、古柏3株、碑刻12通。文献与古迹相印证,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老子故里就在鹿邑。
    1997年4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和鹿邑县政府联合组成考古队,在省考古专家张志清研究员的带领下进驻太清宫,围绕“探寻太清宫悠久的历史、寻找历代帝王和民间祭祀老子的有关遗迹”两大主题,在太清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经过8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在祭祀老子母亲的洞霄宫,发掘证实其主体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清理出唐宋时期的殿址、回廊、柱础、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等及金代碑刻。经钻探、发掘得知,后宫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东西有三个院落,南北至少有两进,殿堂三间,院落的隔墙两侧都建有回廊。在寝殿回廊东北角发现9块金章宗完颜景泰和元年(1201年)的洞霄宫庙产碑,碑文记述了洞霄宫所属土地的位置、面积,据统计金代洞霄宫拥地合计约5300亩,有些地是在距宫数十里的“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1997年11月25日到26日,太清宫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座谈会在鹿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发掘成果进行了研讨。座谈会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邹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长寿,北京大学博士后宋豫秦,以及河南文博界知名专家杨焕成、杨育彬、张家泰等作了学术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太清宫遗址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确证自汉至今,尤其是唐宋,历代帝王和统治阶级都把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和祭祀,从而认定老子故里就在鹿邑太清宫镇。俞伟超先生说:“说老子故里在涡阳,那是不懂中国的历史!” 邹衡先生说:“老子故里之争是社会上的事情,在学术界从来没有过疑义!”张长寿说:“从发现那么多的碑刻以至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殿址,有这么多文物、碑刻以及文献来证明,我想不会有人怀疑老子故里会不在这个地方。” 宋豫秦认为,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认定老子故里在今鹿邑,试想皇帝周围集中了最权威、最博学之士,对老子故里是断不会弄错的。 新华社对这次座谈会的成果播发了通稿,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香港《文汇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
    1997年9月,考古队在太清宫遗址西南侧的隐山遗址进行钻探,意外发现一座商周大墓。在鹿邑召开太清宫考古发掘座谈会之时,考古工作者已在该墓填土中发现了祭祀的马坑,在墓西侧的一个发掘方中也发现马坑,在马坑附近还发现人殉,一对男女相互搂抱,背后有一儿童。每个马坑有马骨四具,排列整齐有序,其排列方式以四驾马车的姿势排列,应是古代的“一驷”或“一乘”。在大墓附近还发现6个一组的玉圭和玉琮,置放于一个小灰坑内,其祭祀作用也很明显。专家们在考察大墓后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这座商周大墓历史上不曾被盗掘,自发掘开始,由于民房所压,墓底水位过高,加上秋雨连绵,排水极为困难,以及考古发掘本身需要进行科学的细致清理,故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98年元月。1998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文物要情》(18)以1600多字篇幅向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汇报了太清宫商周大墓的发掘成果。5月18日,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太清宫商周大墓是我国目前发现惟一保存完整的西周初年大型贵族墓葬,平面为带有两个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全长47.75、最宽处7、墓底距地表深8米,由南墓道、北墓道、墓室3部分组成。墓内出土有39件带有“长子口”3字铭文的铜器,还有带“子口”、“子”等铭文的铜器15件,墓主显系为同一人,即“长子口”。长子口墓带有明显的商代晚期特征,墓葬底部带有腰坑,而且内殉一人一狗。墓葬中有无人殉、人牲也是区分商周墓葬的一个重要标志。长子口墓内有殉人13具之多,是目前发现的西周大墓中所仅见,可见长子口墓有较多的商代遗风。墓中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大,有些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该墓断代提供了重要资料。有些器物与商代晚期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有的与西周初年的同类器物相同或相似。长子口墓出土的陶器,共117件,则表现了显著的地方特征,在同时期的墓葬中颇为少见,种类有罐、尊、罍、簋、盆、豆、大口尊、卣、瓮、觚、爵和器盖12种;原始瓷器有豆、大口尊和瓮3种,其中簋8件和觚、爵各2件为仿铜制品。无鬲是陶器的显著特征。青铜礼乐器85件,有鼎、簋、鬲、甗、觚、爵、角、斝、尊、卣、觥、觯、壶、罍、斗、盘、盉和编铙等18个器类,鼎、簋、觚、爵组合和方形器较多是其特征。铜器还有大刀、戈、镞等兵器,斧、锛、凿、刀、铲、抄等工具和各种车马器等。玉器近百件,有琮、璧、玦、环、簋、戈、镞、铲、抄、刻刀、璜、柄形器、佩和各种装饰品。骨器数量较多,有镞、串饰、匕、泡片。骨雕品有不明用途的卡子、叉形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贝及蚌器、牙器等。各种质地的器物总数近1千余件。长子口墓的青铜器有些具有商代晚期风格,如析子孙方鼎、父辛觚,以及铜镜等;但有许多器形具备了西周初年铜器的典型特征,如四耳簋、长子口附耳带盖圆鼎等。在所有青铜器中,未见更晚的器形。因此推断该墓年代为西周初年。墓内出土的乐器,有石磬1、铜铙6、骨排箫5组,铙数量之多,在我国尚属首次。其中保存完好的骨排箫有2组,每组13根,最长者为21.7厘米。这些排箫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它将箫产生的历史提前了几百年。同时,也表明这种乐器最原始的形态为骨质而非竹质。《诗经》中所谓“箫管备举”在此得到实物印证。他们同两组铜铙、一个石磬等乐器组成一个合奏,对于研究古代乐器的演奏方式提供了新资料。墓主“长子口”是一位60岁左右的男子。由于这座墓葬所具有的浓郁商文化因素,所处的西周初年特殊的历史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座殷遗民的墓葬。加上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反映出墓主身份相当高,应为一位方国首领。主持发掘的张志清先生认为墓主长子口是长国的封君,推测可能是辛甲或箕子。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将这座墓与“微子封宋”相联系,认为墓主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启,或继之为君的微仲衍,尤其更倾向认为长子口即微子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认为文献的“微”为“长”字的错写,墓主应是微子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长寿先生赞同此说。近来有陕西学者认为,“长”地在今山西潞城县,商末微子启曾封于此,故其自称“长子”,“口”可能是其字,与“启”意同。李学勤先生认为,“长子”一词意思是元子或首子即大儿子,口是微子启的大儿子;也有学者认为,长子口墓为商代“长”族遗存而非宋国始封君微子启墓。“长子口”墓的发掘,证明早在商末周初,鹿邑既是中央王朝的一个方国或重要据点,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几百年之后,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诞生在这里绝非偶然。
    2000年,考古队在1997年发掘的基础上,对太清宫太极殿之北的建筑基址进行了第二次大面积的发掘,在前宫发现了长方形宋代大型门殿基址,门殿为高台建筑,面积为113平方米。门殿两侧附属建筑对称分布,道路通达,为宋代常见的建筑风格。门殿前区立有石碑两通,西侧为立于金天德二年(1150年)的《亳州彩绘太清宫大殿圣像记》,东侧石碑为立于金正隆四年(1159年)的《太清宫诗》,两碑文记载了金代初年当地官绅、军士捐资修缮太清宫的事实;后宫发掘区全面揭露了后寝园的南门、北门及连接两门的砖铺甬道。这次发掘出的遗物有碑刻、陶瓷器、建筑构件、铜钺、铜镜等。门殿上还出土有刻字灰砖,上面有“官”和“扬州官窑”等字样,由此认定已发掘出的前、后宫建筑基址的年代应为北宋时期,至金代初年又几经修缮,总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为迄今全国发现最大的宋代宫殿建筑基址,比故宫太和殿还大一倍。经过钻探获知,宋代建筑基址之下仍有唐代建筑基址。综观太清宫遗址,其建筑规格不低于当时的曲阜孔庙,是全国最大的道教建筑基址,颇具皇家气象。
    太清宫考古发掘的收获引起举世关注,它拨开了老子故里“涡阳说”的迷雾,还原了历史真面目,对于宣传周口、鹿邑,重树老子故里形象,展示老子故里风采,作用不可低估。2000年10月,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在考察太清宫后说:“老子故里在鹿邑。从出土的唐宋祭祀老子建筑基址上看,是绝对错不了的!这是千古难以改变的事实。”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曾说:“说老子不是鹿邑人,那是外行!”2001年,鹿邑太清宫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老子故里公祭老子仪式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题写了“道教祖庭”。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曾为鹿邑题词“老子故里”,肯定了鹿邑作为老子故里不容置疑的地位。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