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周口市博物馆 >> 论坛 >> 学术论坛 >> 浏览文章

颍岐口地望考

时间:2013年08月16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颍岐口,又作颍歧口,是周口市明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地名,它曾为周口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水运中转平台作用。然而其地望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有人认为在周口东高山顶颍河分沙处,二是有人认为在贾鲁河、沙颍河汇流处,三是有人认为在沙、颍汇流处。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认为应以第一种观点为是,颍岐口在今周口市贾鲁河、沙颍河汇流处以东10余公里处高山顶东侧颍岐河分沙处。
    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批军国物质急需北运,南粮北调的任务日益繁重。明政府在实行海运的同时,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采纳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开辟中原水运,将江淮水运与黄河北的水陆联运连为一体,在京杭大运河运道不通时,大批粮食由江淮地区的淮安起运,经淮河、沙河到达陈州的颍岐口,换小船经贾鲁河越过黄河,陆运一段,再经卫河,由天津运抵北京,周口的漕运开始兴起,这也为明清周家口的崛起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明史·食货三》载:“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岐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在今河南原阳县),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明史·郁新传》亦载:“初,转漕北京,新言:‘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永乐元年七月丙申也有类似的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户部尚书郁新等言:“淮河至黄河多浅滩跌坡,馈运艰阻。请至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复以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军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大明会典》卷之二十七会计三漕运载:“国朝自永乐定都于北。军国之需,皆仰给东南。……永乐元年,令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用浅船可载二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转输北京。”顺治《陈州志》载:“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郁新奏言,近因淮河至黄河淤浅,以致馈运不通,请自淮安用轻舟运至沙河及陈州颍岐口,仍以大舟载入黄河,复陆运卫河,以转输北京。”《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九川渎六漕河海道载:“永乐元年,命于淮安运粮入淮河、沙河,至陈州转入黄河,复陆运入卫河,以达北京。(原文注:沙河,河南之蔡河也。《河漕考》:是年命于淮安用船,可载三百石以上者运入淮河、沙河,至陈州颍岐口跌坡下,改用沙船。可载百石以上者,运至跌坡上,别以大船载入黄河。至阳武八柳树等处,令河南车夫运赴卫河,此为变海运之始。)六年,命海陆兼运,以达北平。(原文注:······又自淮入黄,至阳武陆运至卫辉,由卫河入白河凭儹运粮四十五万余石于通州,所谓海陆兼运也。)”乾隆《淮宁县志·附载古今疏浚事宜》:“永乐元年,户部尚书郁新奏言,近因淮河至黄河淤浅,以致馈运不通,请自淮安用轻舟运至沙河及陈州颍岐口,仍以大舟载入黄河,复陆运卫河,以转输北京。”嘉靖年间,黄河由颍入淮的河道逐渐淤塞,颍岐口的转运枢纽的地位大为降低。
    关于颍岐口的地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是从地理方位来看。检阅明清文献关于“颍岐口”的记载,毫无疑问颍岐口在周家口以东。明代黄汴《天下水陆路程》淮安府至开封府的水路中有个“颍息坡”,应该就是《明史》记载的颍岐口的“跌坡”,“颍息坡”之后为周家口,说明颍息坡在周口以东。对此,顺治《陈州志》说的更清楚:“颍水,俗名沙河,······颍水又过县(淮宁)东南合汝水,又东南入商水县境合沙水,径周家口,又东为颍岐口。”这两处记载均明确指出了颍岐口的具体方位在周家口以东,由此可以排除颍岐口在周家口以西沙、颍汇流处和在周家口贾鲁河、沙颍河汇合处的判断。乾隆十一年《项城县志》载:“谷水自颍歧口流入南顿,下注淮泗。是时商舶云集,烟火万家,称巨镇焉。后缘颍歧口淤塞,舟楫不行,渐次萧索。”周口西沙、颍汇合处和周口贾鲁河、沙颍河汇合处历史上均未属淮阳县管辖,而是属于商水县地域,这就进一步排除了颍岐口在沙颍汇流处和周口贾鲁河、沙颍河汇合处的地望。二是从地理形势来看。据《明史·地理志三》记载:“陈州洪武初,以州治宛丘县省入。南有颍水。又西有沙水,亦曰小黄河,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崇祯间,屡决于西南之苑家埠口。又南有故黄河,嘉靖时,黄河南出之道也。”对于这段关于“至颍岐口,与颍水合,下流分为二”的记载,要完整理解,若仅理解“至颍岐口,与颍水合”,就容易得出颍岐口在周口西沙河、颍河汇流处的结论,此处没有“下流分为二”的地理形势,故沙、颍汇流处不是“颍岐口”。贾鲁河入沙颍河处,也没有“下流分为二”的地理形势,也可排除为颍岐口。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河渠志》载:“《府志》又据《水经》云,东至颍岐口分为二枝,一东南流经南顿,今颍岐口已塞,惟东一枝过淮宁县南新站集,在南顿北三十里。《经》曰东南过南顿县北,疑此地,近是。按此即今所谓颍河,盖颍河为沙河之分枝,即《水经》所谓颍之分枝也。”从此处记载来看,颍岐口在清代淮宁县境内新站集西,也就是今天的淮阳新站西,结合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将颍岐口的地望确定在新站与周口之间的颍河分沙处。三从具体位置来看。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河渠志》载:“颍河,在城(指淮宁县城,今淮阳县城)西南,自县(指淮宁,今淮阳)境沙河内分枝,由高山顶起经萧公庙入项城南顿集,长二十八里,宽六七丈,深二三尺,受清、任、洪三河之水,仍入于沙水。经东南流入南顿者即此,现在深通畅流。”这段记载明确了颍岐口的“颍”不是指的周家口西的颍河,而是指周家口东自高山顶从沙河分流而出趋向南顿的颍河。又据民国二十二年《淮阳县志》卷一舆地上河渠载:“自沙河以南有三小干河:曰颍歧河,曰清河,曰汾河,皆自西北来,东南出境,汇于颍歧河,由沈丘界入汝。”这段记载较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河渠志》关于颍河的记载更明确,直接称其为“颍歧河”。由此看来,高山顶颍歧河分沙处应该就是颍岐口。民国二十二年《淮阳县志》卷一舆地上河渠又载:“沙河,即汝水,俗呼为大沙河。······又经小窑(原注:逍遥)镇,南经商水县邓城镇,又东南至孙家嘴,左有颍水出焉。又东至周家口(原文注:即《明史·地理志》所谓颍歧口也。昔颍水合惠民河而来,于此乱流南下,故呼此为颍歧口。南系颍水故道,东则元季新开河也)入县境。惠民河挟溱洧水从北来入之,又东二十里至高山顶(原文注:今指此为颍岐口)。右有支流出焉。又东经苑土集、白马沟、清河、柳涉二河从北来注之。”“沙河南之小干河,曰颍歧河。旧系颍水支流,受汝、颍二水贯沙河东南出,故名颍歧口。今塞而河形犹存。起于颍歧口,东南流经焦蓝埠口东会颍水故渎,又东南至项境南顿镇萧公庙,与清河会。”从该志记载来看,“周家口”后的括注显然是错误的,是志撰者未认真全面领会《明史·地理志》断章取义的结果。“高山顶”后的括注显然更符合情理。历史上,颍岐口的地望只能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在两个地方,这里出现两个“颍岐口”,且位置不一,显然是前后矛盾,是志撰者未作调查不明就里导致的错误。况且周家口在贾鲁河入沙颍河处,历史上属商水县域,然商水旧志居然不见颍岐口的记载,如果颍岐口在周家口,商水旧志对颍岐口如此重要的地名却忽略不记,显然有些不可思议。颍岐口的地名早于周家口,且该地名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如果颍岐口在周家口,后来周家口的地名就不是周家口,而可能是颍岐口了,周家口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深处。四是从词意来看。颍岐口的“颍”指的是颍水,“岐” 字从山从支,“支”意为“分叉”。“岐”通“歧”,“歧”字 从止,从支,支亦声。“止”同“之”,为“走”义。“支”意为“分叉”。“颍岐”,顾名思义就是颍水从高山处分流。“颍岐口”,就是颍水从沙水高山处分流的河口。五是从实地调查来看。2013年8月11日,我约王羡荣先生一道冒着39度以上的高温考察高山顶和颍歧河故道,高山顶就位于今周口市东大约10公里处的川汇区李埠口乡高山顶村北沙颍河南岸。解放后,商水县曾在高山顶修建机灌站,在颍河故道东堤修建引水渠进行水利灌溉,穿过河堤的涵洞犹在。高山顶机灌站旧址尚存,成为高山顶的文化标志。据当地村民讲,东侧就是颍河故道。该故道正好位于新站与周口之间。经考察,颍河故道宽约100米,深1到3米不等,该故道经高山顶村东趋向东南姜庄、段庄,绕经计湾村西、南,过黄寨,至项城南顿,与谷河相会。高山顶的地势在建国前后仍然较高,大约高十四五米。因高山顶地处沙颍河与颍岐河的交汇地带,二水若龙,当地群众俗称高山顶为“二龙山”,实为一西南走向的土丘,龙头处尚高六七米,旧貌依然可辨。高山顶成为颍岐口的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附近曾有一渡口曰颍岐渡,据顺治《陈州志·津梁》、乾隆《淮宁县志·津梁》均载:“颍岐渡,西南五十里。”民国二十二年《淮阳县志》卷一舆地上河渠载:“以渡口称者,曰:······周家口大渡口,在城西南五十四里。······颍歧口,今废。”至今在颍歧口东不远处还有一渡口有人在此摆渡,可能这里就是颍岐渡旧址。高山顶恰好位于旧颍河从沙河分流之处,颍岐河自此南流。沙颍河至此东流则为元代所开凿。六从古代舆地图标注来看。查看顺治《陈州志·陈州境图一》,颍岐口在周家口与苑家口之间沙颍河南岸,只是未标出“颍歧河”,乾隆《淮宁县志·河渠图》则对“颍岐口”标注的十分明确(见图),参照文献记载,颍岐口的地望可以确定了。

颍岐口地望考


    综上所述,颍岐口的地望,毋容置疑就在今周口市向东10余公里处的高山顶东侧颍歧河分沙颍河南流处,其他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周口市博物馆

豫ICP备12022570号-1

豫公网安备41160002150013

地址:河南省周口市东新区文昌大道东段

电话:0394-8530768

信箱:zkbwg666@163.com

Copyright 2006-2012 Powered by 周口市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